2011年12月2日 星期五

2011年12月2日-澳門之旅DAY03



大三巴牌坊...捨棄了從正面構圖...從側面搭配上黃昏的色溫
第三天的行程就比較輕鬆...主要是針對澳門外圍的景點做遊覽..先把比較累的第二天旅程走完,再來就真的是輕鬆遊..路線如下:
亞馬喇前地--路環--恩尼斯總統前地--安德魯餅店--三聖宮--聖方濟各聖堂--譚公廟--白鴿巢前地--白鴿巢公園--東方基金會--基督教公墓--聖安多尼教堂--舊城牆遺址--哪吒廟--九如坊--潘榮記--大三巴--大砲台)
 
 這裡附近有很多人力自行車..不過在這交通發達的澳門..實在找不到搭自行車的理由




這一天的天空萬里無雲...在等公車之餘拍下了中國銀行以及葡京酒店
路環


到了路環下車..便可以看到中央圓環有一個小花園..也是一個景點..恩尼斯總統前地..主要是為了紀念葡萄牙總統而設的..
 
這種樹在這一代還蠻常見.…不過有個假字.感覺很特別..向是山寨一樣
 
這附近的景點就是以這圓環為中心.路標都很清楚的標示
 安德魯餅店
 


這間店就是我來這邊的主要目標...店內店外..很簡單.卻很有名
 
只要是好吃..縱是只是用尋常的 櫃子擺設也願意掏錢買...店內的麵包其實也是很香..也是那種全麥麵包..
三聖宮


真的很小.這樣的一間廟竟然也會出現在旅遊地圖上...
 


用不同的角度拍.看看能不能顯現出氣派
 
老樹下便是神廟
 2011-12-02-10-41-52
2011-12-02-10-42-07
這種鹹魚.在台灣已經很少見了.這樣的作法都是屬於不健康的...現在冰箱發達的年代.鹹魚實在已經沒有必要性了..不過對於念舊的人也是個挺讓人懷念的味道
 2011-12-02-10-53-56
鹹蝦巷.這樣的街道名稱很土.但是很有鄉土風格
 聖方濟各聖堂
路 環 聖 方 濟 各 堂 建 於 1928 年 ,這 座 小 教 堂 的 建 築 形 式 類 似 澳 門 一 般 教 堂 的 巴 羅 克 式 建 築 。教 堂 的 外 牆 為 米 白 色 ,橢 圓 形 窗 炉 及 一 座 鐘 樓 ,教 堂 前 有 一 座 紀 念 碑 ,以 紀 念 當 地 在 1910 年 戰 勝 海 盜 一 役 。
2011-12-02-11-06-42

從外面拍的正面照片
 2011-12-02-11-00-28
2011-12-02-11-02-54
也分為主祭台與座位區...主祭台就顯的相當儉樸..
 2011-12-02-11-02-16
窗外的陽光設進來..整個空間以藍白色為主調.顯的相當明亮
 2011-12-02-11-05-19
在主祭台旁的畫...不同角度看光線會有變化
2011-12-02-11-13-10
美女巷.怎沒看到美女
2011-12-02-11-15-26
本來以為荒涼的街道..竟然也停滿了一排車
 譚公廟
公廟位於路環十月初五街尾,與中國大陸小橫琴島極接近。該廟屬道教廟宇,是路環香火最盛的廟宇,建於清同冶年間,也為1862 年。廟內除供奉譚仙聖外,更加置有一隻由鯨骨雕制而成的龍舟,是一件已有百多年歷史的文物。廟內的“魚骨舟”為鎮廟之寶,據說摸過鯨骨會行好運,故善男信女進香後必順便摸一摸龍骨。而在廟外一塊刻有《鵝》字的巨形靈龜石,亦為區內一個特色標記

2011-12-02-11-22-46
2011-12-02-11-24-46
在十月初五的馬路盡頭
白鴿巢前地
2011-12-02-12-37-50
這樣也是一個地標.澳門景點太多了
白鴿巢公園
原址為葡萄牙富商俾利喇(Manuel Pereira)的花園別墅,建於18世紀的70年代。曾租給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澳門分公司,其後易手賣給另一葡萄牙富商馬葵士為居所。馬葵士喜歡養白鴿,由於大量白鴿棲於簷宇,遠觀像白鴿巢一樣,故而得名。馬葵士的另一喜愛為葡萄牙詩人賈梅士(Luis de Camões),故在公園擺放了一些與詩人有關的物件。相傳,詩人在此地的石洞內完成了著名葡萄牙史詩《葡國魂》的一部份。現在每年6月10日,澳門的葡萄牙人社群都會到石洞獻花並朗誦《葡國魂》以資紀念(澳門回歸後仍然維持這個儀式,只是沒有奏起葡萄牙國歌)。
1885年,物業被澳葡政府所購入,成為對外開放的花園。當中的住宅建築物,則曾於1920年改建為賈梅士博物館。其後的1989年,賈梅士博物館轉售給東方基金會為東方基金會會址。

2011-12-02-12-39-34
公園大門

2011-12-02-12-41-50

2011-12-02-12-41-55
公園真的不大大概10分鐘就看完...
2011-12-02-12-43-25
2011-12-02-12-43-57
不過有很多附近的老人家過來休息聊天
東方基金會(世界遺產)
建於1770年代,是澳門富商俾利喇(Manuel Pereira)的別墅。後來租給英國東印度公司,作為該公司駐華商務監督、大班及英國駐中國高級官員的住所。1885年該房屋成為澳葡政府的財產。二十世紀60年代後曾改作賈梅士博物院。現為東方基金會澳門辦事處所在地。原有兩層,頂層為颱風所毀。
由於最早的屋主好養鴿子,故周圍稱「白鴿巢」,如白鴿巢公園、白鴿巢前地等。
外牆潔白,圓拱式窗花檐口,斜撐開敞百葉門窗,大理石砌成的露台和台階,富麗堂皇的廳堂裝飾,具有強烈的南歐建築風格。
2011-12-02-12-59-19


2011-12-02-12-50-56

東方基金會..白鴿巢.還有墳場都是在同一區
2011-12-02-12-51-42
2011-12-02-12-52-36
裡面養了一隻很大的狗
2011-12-02-12-53-11

2011-12-02-12-57-02
正面與側面...這邊還是辦公場所...所以很多地方都不能進去
基督教公墓
原稱東印度公司墳場,從聖保羅教堂遺址下山往南走一段路就能到。基督教公墓
當時法律禁止在天主教領地埋葬基督教徒的遺體,中國人民也反對這一做法。1821年,第一位來華傳教的新教傳教士馬禮遜的妻子因病在澳門去世。馬禮遜其時為東印度公司職員,便請東印度公司出面向澳葡當局申請將現址開為墳場,並將這塊地買給英國東印度公司,是為澳門第一座基督教新教墳場。
墳場分兩部分,前為與墳場同時興建的馬禮遜小教堂,是澳門第一座基督教傳道所。後為墓園,墓塚數十座,埋葬的多是來華的英國商人、東來拓殖的殖民主義者、鴉片戰爭中在華身亡的英國將領及基督教傳教士。這裡的墓地詳盡地記載了死者的生平與事蹟,其中著名的人士有居澳20餘載的英國畫家喬治.錢納利(George Chinnery)(1774-1852)、基督教傳教士馬禮遜(RobertMorrison)(1782-1834)。 馬禮遜是第一位來華的新教傳教士,曾長期在澳門工作,死後葬於教堂旁邊的墓地,此教堂也以其命名。

2011-12-02-12-59-08

2011-12-02-12-59-31
不起眼的正門...與前幾天逛過的天主教墓場的氣派截然不同
2011-12-02-13-03-34
墓地在教堂後方...由上往下拍..別人可能會覺得心裡陰森森.但是總覺得很舒服
2011-12-02-13-08-57
2011-12-02-13-10-44
有些是簡易型的墓碑...
2011-12-02-13-04-24
2011-12-02-13-05-46
2011-12-02-13-06-32
2011-12-02-13-09-12
有些是華麗的..在每個墓碑上都記載著出生與死亡
2011-12-02-13-10-16
2011-12-02-13-11-13
在這裡還真的會很陰涼...陽光沒曬到的部分在中午的時刻很陰涼..不過我比較不怕的原因是因為我家就是這在墓地的旁邊
2011-12-02-13-00-19
2011-12-02-13-02-35
教堂的正面與側面..與天主教堂的華麗不太一樣....並沒有太多雕刻的細節
2011-12-02-13-00-47
2011-12-02-13-01-22
2011-12-02-13-15-48
這邊並沒有大空間的主祭台..也沒有那些天主教堂所有的華麗細節..與雕刻精美的雕像,,有的只是一個十字架與一個在儉樸不過的講堂..並且十字架上不會有耶穌
2011-12-02-13-17-432011-12-02-13-18-39
2011-12-02-13-18-51

教堂一角
聖安多尼教堂(世界遺產)
聖安多尼成為了「婚姻主保」,很多澳門人及葡國人也因而選擇在聖安多尼堂舉行婚禮。由於外國婚禮多數以鮮花裝飾,故聖堂時常出現一片花海,因此華人亦稱之為「花王堂」
 2011-12-02-13-25-06
2011-12-02-13-25-24
去的時候正在整修.所以無法拍到正面
2011-12-02-13-25-37
不起眼的教堂前十字架.…不過下面刻著1638年...因為這四個數字吸引了我的鏡頭
2011-12-02-13-27-04
教堂的正面照
 2011-12-02-13-30-06
從主祭台往門口拍... 只有門口有分兩層
 2011-12-02-13-29-33
 2011-12-02-13-28-23
2011-12-02-13-35-17
各種角度的主祭台...主祭台的桌面一定是石材..且連著桌面.祭台布也是只能白色...十字架上有耶穌.與剛剛經過的基督教堂也顯著的不一樣
 2011-12-02-13-27-43
在中國..對於神明是用燒香..在西方則是點蠟燭..
2011-12-02-13-28-50
教堂奉聖安多尼(Saint Anthony,1195年8月15日—1231年6月13日)為主保。聖安多尼是出生於葡萄牙的聖人,以助人尋找失物見稱,很多天主教徒若遇到失竊,都 會向他救助。後來,人們不只希望他幫助尋找失物,更希望他幫助尋找伴侶,於是聖安多尼也成為了「婚姻主保」。
聖安多尼生於葡萄牙里斯本一個貴族家庭,父親馬爾定·步雄及母親德肋撒·達衛辣都是葡國望族後裔。安多尼在受洗取名福爾南多(Fernando de Bulhões)。15歲加入「聖奧斯定會」,晉陞鐸品後轉到阿里伐賚城的「方濟各會」,易名安多尼,是他所駐修院的名稱,度祈禱、赤貧、謙卑的生活。
因學識廣博而被委派作巡迴講道,先後到義大利及法國各處傳揚天主的道理,被譽為「聖經的活庫」(jewel case of the Bible)及「教會的聖師」。36歲積勞成疾,榮歸天國於義大利巴度亞(Padua),因此得名「巴度亞的聖人」。

2011-12-02-13-29-58

在主祭台旁擺放著聖經
 2011-12-02-13-29-19
所照著頁面剛好是在德訓篇 (《便西拉智訓》,天主教譯作《德訓篇》,是基督新教次經的一部份,成書期大約在公元前180年到前175年間。它屬於天主教和東正教《舊約聖經》的一部份,但不包括在新教的《舊約聖經》裡,在猶太人的重要經典《塔木德》及其他拉比文學裡,它被引用過幾次。這篇書在公元後與其他次經一同被收錄在希臘語的七十士譯本中,並被天主教及東正教接納為正典的一部份。不過,大多數新教教會都不接納本書篇為正典。)
2011-12-02-13-41-48
2011-12-02-13-42-17
2011年澳門藝穗節所留下的藝術作品--雙城記..是台灣的壁畫藝術家蕃茄所參與的.
往哪吒廟的路上經過的
 舊城牆遺址(世界遺產)
舊城牆遺址於半島多個地方仍有跡可尋,如聖羅撒女子中學後門(東望洋新街),山頂醫院往加思欄花園的山坡上,利馬竇中學部分圍牆,以及主教山上的西望洋瞭望台,而被列入澳門歷史城區的一段,位於聖安多尼堂區聖方濟各斜巷,在大三巴哪吒廟前的一道黃土牆。土牆後面則為茨林圍。
2011-12-02-13-47-14
 2011-12-02-13-45-05
盡頭便是哪吒廟..這路面真的很糟..機車在這樣的路面上行走.輪胎很快就要換了吧
2011-12-02-13-51-56
不過牆壁正在整修.旁邊則是 哪吒廟
 哪吒廟(世界遺產)
為澳門現存兩座哪吒廟之一。大三巴哪吒廟常被視為澳門中西文化和恰相處之象徵,2005年成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份。其門前是另一文物舊城牆遺址。
創建於1888年,改建於清光緒廿七年(1901年),政府也於1995年及2000年曾經維修此廟,即是清洗及修補廟頂、粉飾牆壁及裝飾物,更換部分朽壞木構件。建廟前,澳門瘟疫流行,死人無數,該區坊眾以本區並無神廟壓邪,乃與柿山坊眾商議,擬請柿山之哪吒神來大三巴,建廟奉祀,但遭反對,屢洽不果,於是自行建廟。

2011-12-02-13-49-58

2011-12-02-13-47-40
正面照
2011-12-02-13-48-10

2011-12-02-13-49-07
這樣的角度...彰顯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2011-12-02-15-02-13
昨天經過了九如坊不過沒有把胃的空間疼出來.今天的午餐就一定要跑來這邊吃
 2011-12-02-14-21-50
比較讓我覺得好吃是全麥麵包加上奶油.這個奶油令人印象深刻
 2011-12-02-14-21-56
2011-12-02-14-37-07

2011-12-02-14-37-10
點的一碗湯.葡國鴨.還有菜..可能是因為價格考量都覺得一般..來這邊真的要下定決心花錢才行.....這樣的價位在澳門可能不貴.不過跟台北比就會貴很多..不過雖然不喜歡自己點的食物.不過倒是喜歡坐在那種獨立於喧囂街道的寧靜
潘榮記金錢餅
2011-12-02-15-08-29
門口好多人排隊
2011-12-02-15-09-17
2011-12-02-15-10-01
2011-12-02-15-09-08
俐落的身手.不怕燙.不過就算是不衛生也無妨.有名的話都不會介意..不過拍照要注意..不能用閃光燈
大三巴
大三巴牌坊是位於聖保祿山[5]的天主之母教堂(A lgreja da Madre de Deus)前壁。與大炮台及兩者之間的前聖保祿學院為一整體。而「三巴」這個名字是來自於「聖保祿」的葡萄牙文(São Paulo),而「大」是指最大的教堂,故「大三巴」是指「最大的教堂」。聖堂創建於1580年,在1595年和1601年先後兩次失火焚毀。教堂第三次修建由意大利籍耶穌會會士斯皮諾拉神父設計,並於1602年奠基,1635年建成,歷時33年,是當時遠東最大的天主教石建教堂[6]。1762年,葡萄牙政府下令沒收耶穌會財產,天主之母教堂先後被改作軍官宿舍、兵營。[7]1835年1月,教堂起火,最後剩下教堂的前壁。由於教堂前壁形似中國的傳統牌坊,故本地人便稱之為大三巴牌坊。
2011-12-02-17-06-35
2011-12-02-17-02-38
2011-12-02-17-04-28
在牌坊底下由於合照的遊客眾多.因此要拍到沒人的牌坊..不可能..用魚眼鏡頭貼近人也只是比較少而已
.2011-12-02-17-08-52
 2011-12-02-15-58-17
濾掉人群的方法就是用ND400長曝...把移動的人群濾除.不過就是會有人站的不動30秒.所以也不能完全乾淨的移除掉..而用了ND 400的後果就是色溫偏冷
 2011-12-02-15-25-19
2011-12-02-15-50-43
從遠處結合了牌樓也可以巧妙的濾掉人群.達成合照的意義..或著用大光圈.
 2011-12-02-16-34-44
2011-12-02-16-35-18
或著居高而下的拍攝..這樣人群就顯的相當渺小而不見
 2011-12-02-16-08-19
從一旁的山腰拍著大三巴是我最喜歡的角度
 2011-12-02-16-04-35
2011-12-02-16-04-42
牌樓上的各種雕像

大砲台(世界遺產)
澳門大炮台建於明神宗年間(公元1617年),原為耶穌會大三巴教堂(即大三巴牌坊的前身)的祭天台,保護耶穌會在澳門的產業,後被澳葡政府轉為軍事防禦設施的大炮台城堡。大炮台的建築歷時10年,1626年才完成。大炮台與媽閣炮台和東望洋炮台組成一道堅固的外圍軍事防線,以防範海盜之用。從1623年至1740年間,曾為城防司令和澳門總督官邸。
此軍事禁區在1966年解禁,向公眾開放為旅遊景區。大炮台曾改建為澳門氣象局,後澳門氣象局於1996年遷至氹仔。大炮台曾分別於1992年、1993年及1996年進行修葺工程。1998年,大炮台的中央建成澳門博物館。

2011-12-02-16-18-52

2011-12-02-16-22-18

好多砲管.雖然是裝飾用.不過也很威猛的感覺
2011-12-02-16-54-32
2011-12-02-16-30-52

2011-12-02-16-31-43
往上爬的路上以及頂層都是綠意盎然的花圃....最頂上的澳門博物館...附近有個小水池..建築物與水面到影結合.. 
 2011-12-02-16-39-03
 2011-12-02-16-42-38
 2011-12-02-16-52-15
 再進入城門裡面通往頂層的路...有一個不長的通道...這樣的石牆.路燈.木門.百葉窗..有那種電影中或電視裡歐洲的味道.(不過本人還沒去過歐洲.不知道跟現在的歐洲有沒有一樣)
 2011-12-02-16-25-45
2011-12-02-16-40-10

在這樣的景點..就要替老婆多拍拍..
攝影器材清單:
機身: Canon 5d canon 50d
鏡頭: Sigma 150-500mm/5.6-6.3,Sigma 50mm/2.8,Canon EF 28mm/1.8, Tokina 10-17mm/3.5-5.6, Canon EF 85mm/1.2L,Sigma 150mm/2.8
腳架:Feisol ct3441


更多的照片在FLICKR歡迎參觀
2011-12-02-16-08-192011-12-02-09-42-412011-12-02-09-47-242011-12-02-09-48-002011-12-02-09-48-212011-12-02-09-50-02
2011-12-02-10-18-442011-12-02-10-19-562011-12-02-10-20-522011-12-02-10-24-242011-12-02-10-24-342011-12-02-10-24-46
2011-12-02-10-37-092011-12-02-10-37-552011-12-02-10-38-522011-12-02-10-40-122011-12-02-10-41-522011-12-02-10-42-07
2011-12-02-10-42-232011-12-02-10-53-562011-12-02-11-00-282011-12-02-11-02-162011-12-02-11-02-412011-12-02-11-02-54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