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5日 星期三

2015年2月25日-湖北-武漢-曇華林

2015-02-25-16-52-58
2015-02-25-16-22-44
2015-02-25-16-12-48
2015-02-25-16-37-05
這裡是武漢最有文藝氣息的地方了...老城區

仁濟醫院

武昌,是國內較早的衛生文明開化地區之一。唐宋年間,民間醫術就有一定水平。明清時代,江夏名醫輩出,多有建樹。明代羅煉、裴天錫、朱盛球、黃道淳等醫術精妙,醫德高尚,世人稱道。清代胥秉哲的《四診纂要》、李蘭先的《溫病粹言》等醫學著述,惠人濟世;世醫楊氏家族,在曇華林周邊的貢院街(今楚材街武昌實驗中學一帶)行醫十五代,聞名江楚。1864年西醫傳入武昌,曇華林地區出現了仁濟、同仁等早期西醫醫院。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曇華林創辦湖北軍醫學堂,培養了第一批西醫人才。醫家、醫院、醫術,形成曇華林醫療衛生的鼎盛時期。
仁濟醫院舊址,這所醫院與一位英國傳教士楊格非的名字聯在一起,1861年,該教士在與曇華林臨近的戈甲營建禮拜堂,爾後開設診所和義塾為教眾和附近的居民服務;7年後,傳教士將診所和義塾遷至曇華林並加以擴建成;1883年正式改名仁濟醫院。1878年這裡又創辦了武昌仁濟男醫院和武昌仁濟護校,1880年武昌仁濟女醫院也在這裡創辦。1895年對仁濟醫院主體建築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擴建翻新,留下現在的建築群。
    仁濟醫院在辛亥革命時曾救治民軍;1931年武漢水災,在此設武昌賑災指揮機構。抗日戰爭時為日軍醫院,1953年由市衛生局接管,一部分合併於市工人醫院,現為省中醫學院附院。
    根據“武昌曇華林歷史街區保護和利用建議書”。2004年12月,開闢出連接曇華林街和花園山的通道。2005年7月,仁濟醫院進行全面裝修,整舊如舊。
2015-02-25-17-01-40
2015-02-25-17-01-57
告示牌與黑色的大門...給人一種沈重感...跟現在醫院以白色為主的基調不一樣
2015-02-25-17-05-36
在大門外幫老婆拍照
2015-02-25-16-13-06
2015-02-25-16-12-04
我們把車停在煙脂路...旁邊就是仁濟醫院的側面
2015-02-25-17-02-51
2015-02-25-17-03-44
被鐵欄杆圍著不得其門而入
2015-02-25-17-04-45
這兩個數字不知道代表哪種意義
2015-02-25-17-04-08
2015-02-25-16-11-50
醫院的建築是中西合璧式樣的磚木結構,既有文藝復興風格的廊柱,又有中國式樣的下沉迴廊

懿訓書院



2015-02-25-16-12-10
2015-02-25-16-12-33
懿訓書院,於1897年由英國傳教士富世德之妻創辦。後開設小學和中學,學制八年,開有英語、“四書五經”課,可謂中西合璧。還有“家政常識”課,以培養名媛淑女。宗教活動是學校最重要的活動,早晚須做禱告,週日要到禮拜堂做禮拜。1922年遷校址於漢陽東門,1931再遷漢口,1933年增設高中部,改名為私立懿訓女子學校。1953年被人民政府接管,為現武漢市第21中學前身。
漢口開埠後,西學東漸,外國教會開始在武漢興辦女子學校,武漢的近代教育史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教會及所屬傳教士開辦的女子教育成為武漢近代最早的女子學校的發端。據初步統計,到解放前為止,武漢共開設有布倫女校、訓女中學、懿訓女中、聖羅以女子中學和聖若瑟女子中學等十多所各類女子學校。這些學校的創辦客觀上促使了武漢婦女有機會較早地接受近代科學文化知識。
    在新闢的胭脂路到曇華林通道的盡頭,有一棟二層樓建築,從外牆上看已粉飾一新,門牌為曇華林101號,按《武昌曇華林歷史街區保護和利用控制規劃圖》上的標註,這裡是懿訓書院的舊址。 而來往的車輛頻繁..不過還是沒有掩蓋住正前面那棟老建築的氣息
2015-02-25-16-58-57
枯黃的樹葉..也象徵著老建築的殘破...目前都還沒有人維護..

花園山牧師樓

2015-02-25-16-13-55
2015-02-25-16-15-08
2015-02-25-16-15-54
現在是咖啡館..不過今天旅遊倒是很趕.沒有那種悠閒的態度.進去裡面喝咖啡

瑞典教區舊址


座落於曇華林的瑞典行道會華中總會舊址,附近的居民都習慣稱其為瑞典教區。整個建築群依山就勢,格局靈活,環境優雅。教區建築系中華基督教瑞典行道會建造,據資料記載:瑞典行道會在曇華林出口處的得勝橋街一側置地產,建造“真理會”。還在曇華林建造北歐風情的西式三層樓房兩棟,單層平房三棟,總計房屋建築面積1746.66平方米,是當年瑞典行道會的傳教基地及瑞典領事在漢駐地。該舊址上除了當年做禮拜的基督教武昌道路堂在“文革” 期間被拆除並改為小工廠之外,尚存至今的建築主要有:夏定川長期居住過的主任牧師樓舊址、瑞典駐武漢領事館與防空洞舊址,瑞典行道會診所與孤兒院舊址,瑞典行道會私立真理中學舊址等。 
    瑞典行道會屬基督教北歐信義宗,該宗因主張“因信稱義”而得名,由於“ 因信稱義”最早是由馬丁•路德在倡導宗教改革時提出的,所以,信義宗也被稱為路德宗。瑞典行道會是瑞典教會差派到中國開展佈道事業的基督教教團組織,1890年12月25日,該會的傳教牧師韓宗盛等4人抵達武昌曇華林,從此,他們開始了在湖北的傳教活動。經過幾年的努力,該會不僅在武昌曇華林站穩了腳跟,而且在曇華林中段的城山(即螃蟹岬)南麓,還興建了一大片花園洋房,形成了一定的建築規模。於是,瑞典行道會華中總會便在此設立。該總會除了管轄湖北省內沙市、黃岡等區會外,同時還管轄湖北周邊省份廬山、雞公山、洞庭湖等區會。
    1919年受“五四”運動的影響,從1922年開始,全國持續了5年的“非基督教運動”。在這場運動剛開始不久,瑞典行道會為了順應形勢,率先將本會會名改為了“基督教中華行道會”,直到武漢淪陷後,該會為了在日本侵略軍的鐵蹄下求生存,只好又恢復了“瑞典行道會”的原名。1938年初,武漢抗日救亡的形勢風起雲湧,瑞典行道會的傳教士夏定川牧師,這時從瑞典被差派來到了武昌曇華林。夏定川是瑞典人,夏定川三字是他來華前專門取的中文名字,此人是個集宗教、教育與外交為一身的特殊人才,能說會道,八面玲瓏,當時很受各國在漢外籍人士的青睞。抗日戰爭期間,瑞典行道會作為中立國的教團組織,夏定川曾在武昌曇華林的會址上,安排彩繪了許多大型的瑞典國旗圖案作為標識,以此躲避交戰雙方的飛機轟炸。因此,在夏定川的直接關照下,他在曇華林有效保護了一批中國百姓,同時,他還通知所屬的各區會也都以同樣方式來保護中國老百姓。
    武漢淪陷後,瑞典行道會為順變求存,率先參加了日本侵略軍組織的所謂“華中基督教團”,夏定川以中立國身份,在曇華林掛起了“華中基督教團瑞典行道會”的牌子。此時的夏定川身為主任牧師,不僅主管本會的會務,他還代理本國駐武漢的領事,以及代理歐美各國在武漢與日本侵略軍之間的有關外交事務。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1942年夏天,滯留武漢的英美等交戰國的各類外國人,全部被日本侵略軍送往上海集中營,武漢三鎮總共只留下兩名外國人。漢口留的是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德國傳教士艾方伯,武昌留的則是瑞典行道會的瑞典傳教士夏定川。夏定川自從來到武昌之日起,他就將瑞典駐武漢領事館,從漢口遷到了武昌曇華林的瑞典行道會華中總會大院內。
2015-02-25-16-58-23
2015-02-25-16-58-04
正門與介紹牌..
2015-02-25-16-17-04
從路旁往內望..已經都是住家.掛滿了衣服遮蔽了建築物
2015-02-25-16-17-36
2015-02-25-16-17-53
路邊的雕像..很特別.應該事後來弄得.跟這邊感覺不是很搭

翁守謙故居

曇華林75號,翁守謙故居該建築為清代歷史人物所建。建造於1895年前後,為二層磚木結構,原有結構及形式均有較大改變。總建築面積623.78平方米。原為清末任職北洋水師的翁守謙住宅,是1895年前後購置的房產;現為私人住宅。
2015-02-25-16-52-42
2015-02-25-16-18-33
告示牌與外觀
2015-02-25-16-19-06
2015-02-25-16-19-25
大門..鐵鎖...與門前石鼓
2015-02-25-16-23-28
2015-02-25-16-22-44
街道...
2015-02-25-16-20-01
2015-02-25-16-28-07
離開了主街道.巷子裡面就很少人會轉進去...
2015-02-25-16-20-26
道路兩旁的小販

崇真堂

 現在崇真堂的大門開在了曇華林2號,崇真堂還附設了義塾男學堂。1868年,楊格非又在曇華林創辦了武昌仁濟醫院,到了1895年該院還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擴建翻新。1897年,倫敦會的富士德女士在武昌曇華林創辦了懿訓書院。現在,基督教英國倫敦會在曇華林街區的上述建築基本尚存。感受曇華林(10)基督教崇真堂
    1855年,楊格非受基督教英國倫敦會的差派來華,第一站在上海學習漢語並傳教。漢口開埠後,他於1861年6月21日來到漢口,首先在漢口漢正街沈家廟上首的金庭公店建立了傳教點,他因此而獲得了“街頭傳教士”的稱謂。1863 年,他在大夾街的太平巷口興建了華中地區第一座基督教禮拜堂——首恩堂。隨之又在大蔡家巷(今黃陂街)興建了恩光堂,在土壋(今統一街)興建了救恩堂,並且還在花樓街(今江漢路四明銀行舊址處)興建了“倫敦會花樓總堂”。楊格非在漢口站穩腳跟後,便向武昌發展,而武昌的情況與作為通商口岸的漢口不同,武昌當時是湖廣總督的駐節之地,是華中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清政府的這道防線不易突破。揚格非清醒認識到,要想在長江中游一帶順利傳教,打入武昌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於是,他指使一些像包廷璋這樣由他一手扶植起來的忠實信徒,向武昌官府頻頻提出建堂申請,繼又親自出馬,在英國駐漢領事的協助下,以《北京條約》的有關條款為理由與官府反覆進行交涉,1864年7月,官府被迫允准楊格非在武昌戈甲營購地建堂。武昌崇真堂的興建,標誌著湖北乃至華中地區已正式向基督教(新教)全面開放。崇真堂開堂後,該堂雖不斷有外籍傳教士常駐,但該堂堂牧則始終是由華籍牧師擔任的,這是武漢宗教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一頁。崇真堂的首任堂牧就是那位申請建堂有功的包廷璋。到了1951年,堂牧曾憲猷老牧師在崇真堂成立了“三自”革新學習會武昌支會,該堂成為了武昌的“三自”學習中心之一。1958年實行聯合禮拜後,崇真堂的宗教活動即全面終止,其房屋建築後來亦被用作了紙廠的倉庫。2000年11月,武昌崇真堂經過全面整修恢復了宗教活動。
2015-02-25-16-29-39
2015-02-25-16-39-20
大門與外觀...趕時間沒進去看了

上一篇 湖北-武漢-黃鶴樓

下一篇 湖北-武漢大學

20150225-武漢黃鶴樓,曇華林

小cow 的相簿
2015-02-25-12-14-46 2015-02-25-12-15-40 2015-02-25-12-18-25
2015-02-25-12-02-13 2015-02-25-12-03-17
2015-02-25-12-10-34 2015-02-25-12-10-52
2015-02-25-12-19-11 2015-02-25-12-24-06

沒有留言: